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始于1977年绵阳专区中学教师进修学校化学科,2002年经教育部批准以原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绵阳教育学院为基础合并组建绵阳师范学院,在原两校化学类专业的基础上整合组建为化学与化学工程系。2008年更名为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025年更名为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并建有铬化工产业学院。设有化学(师范)、应用化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平台完善,助力教研 学院建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实验室,化工原理、精细化工、材料制备与合成、教学论等专业实验室,仪器分析中心,材料性能测试综合实验室,化工虚拟仿真实训室;并设有中铬产业研究院、绵阳师范学院—禾大西普化学(四川)校企联合实验室等校企合作平台;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进口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液相色谱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X-射线衍射仪、综合热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电子万能材料实验机、离子色谱仪等大型仪器,总价值2000余万元。学院科研学术氛围浓厚,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绵阳市科技局项目等各级各类课题100余项,总经费1800余万元。在国际权威杂志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主编、参编《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等教材17部。 积极进取,师资领先 学院秉承“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知识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办学思路,加大人才队伍、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0人;博士38人,硕士18人,硕、博士比例为91.80%;四川省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绵阳市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绵阳市优秀教师1人,校级师德标兵2人、教学名师2人、教学良师2人。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近1200人。 创新教育,学生发展 按照学校创新教育育人模式,建立了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成立了“创新实践班”,学生教师素质、师范技能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突出。近年来,在第6-9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中连续获得5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在“华文杯全国师范生化学教育教学技能展示”中获得5个一等奖,9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在四川省(川渝)师范生教育能力大赛中获得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第1-7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中获得2个一等奖,7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2个优秀奖;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西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此外还获得全国、省市分析检测实验竞赛、化工实验大赛、材料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书法、多媒体竞赛等多种奖项。学生参加第二届亚洲机器人锦标赛中国区选拔赛VEX机器人工程挑战赛项目大学组比赛获“冠军”。在指导四川省多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20余个省、市1等奖;学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50余项,校级及以上学生科研立项近300项,其中,省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70余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立项18项;学生公开发表各级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 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正按照学校确立的“师范型、教学型、应用型、地方型”四型定位,紧抓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全面加强综合改革,广搭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平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更新教育教学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内涵质量,为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