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引导青年创新传承传统文化。2024年8月22-25日,绵阳师范学院“逐梦化工,乡约振兴”社会实践团队在指导教师黄海霞的带领下,前往四川省凉山州越西县普雄镇呷古村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围绕“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主题,开展走访调研、非遗体验、趣味课堂等系列活动,了解国情、感知社会、服务群众,传承非遗瑰宝,助力乡村振兴。

实地走访调研,了解彝绣之美
在呷古村,团队成员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深入了解彝绣文化,探究非遗瑰宝。
团队成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首先来到呷古村游客中心的彝绣非遗工坊,与工坊里绣娘亲切交谈,体验彝绣的刺绣过程,接着参观了彝绣服饰展览中心,聆听专业人员的讲解。在参观中,团队成员对彝绣手工技艺、产品和呷古彝绣产业的发展有了初步了解。呷古村,位于越西县普雄镇南部,民族手工艺文化底蕴浓厚,彝族刺绣手工艺在传承与发展中,渐渐浓缩成“不会绣花的女子不算彝家女”的古训延续。2017年以来,普雄镇党委政府以发展高端彝族精品手工刺绣为定位,将呷古村成功打造成“成昆铁路线上彝绣第一村”非物质文化民族村落,呷古彝绣技艺、产品登上了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社、学习强国等平台,并与唯品会等知名商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品远销广州、深圳、北京。

参观结束后,团队成员分组走访村里各户的绣娘,对彝绣的工艺流程、产品的销售以及技艺的传承情况等进行调研。在绣娘的指引下,团队成员来到彝绣非遗传承人色阿比莫的家中,同她进行了深入交流。色阿比莫老师向成员们展示了她创作的彝绣作品,每一件作品都独一无二,充满典型的民族特色。她还耐心地向大家讲解彝绣当中各种图案的象征意义、色彩的使用技巧等相关知识,让成员们对彝绣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欣赏。
体验当地文化,感受乡村振兴
在实践的最后一天,团队成员穿上彝绣服装,亲身体验彝绣蕴含的文化韵味。他们行走在村落的各个角落,参观着村落的特色建筑,欣赏着家家户户墙外贴的彝绣相册,与当地的居民亲切地交谈,成员们纷纷感慨着乡村振兴为乡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
2021年12月,在越西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普雄镇呷古彝绣新村项目落地,曾经那个不起眼的彝族村落在项目的支撑下发生了华丽蜕变。行走在村落间,朱红色的瓦,土黄色的墙,独具特色的房屋错落有致,满满的年代记忆。村内一条条用石板铺设的小路,在绿竹、老树的衬托下,延伸至家家户户。

如今呷古村不仅是著名的非遗之乡,还成为了旅游休闲的绝佳去处。团队成员在走访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前来避暑旅游的游客,他们有来自四川省各个城市的,也有来自省外各地的。游客们表示,呷古村气候凉爽,风景宜人,彝绣技巧精湛,服饰精美,打造的民宿巧妙地融入了当地的风土气息,营造出一种别样的居住体验。他们在享受清凉美景的同时,还深刻地感受到了彝族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开展趣味课堂,关爱儿童成长
在走访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发现,村中儿童众多。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丰富暑假生活,团队成员为小朋友们开展了趣味科学小实验。

在课堂上,主讲人首先给小朋友们进行了暑期安全防溺水教育,教导小朋友们相应的安全措施。随后,团队成员结合专业知识为孩子们开展趣味科学小实验“泡泡龙”、“纸烟瀑布”等。在实验过程当中,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认真听讲,争先尝试动手做实验,亲身体会实验的乐趣。在有趣的实验过后,团队成员带领小朋友们玩起了击鼓传花游戏,小朋友们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背诗,大胆展示自己的才艺,玩的很开心,小小的院落里充满了孩子和队员们的欢声笑语。
这次实践活动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每位成员都收获满满。成员们表示,通过实地调研走访,亲身感受到以非遗带动乡村振兴发展给乡村带来的巨大改变,深刻感受到彝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同时也对当地教育和科普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接下来团队成员将对调研的情况进行整理,并根据调研统计数据、发现的问题等提出合理的建议与意见,为当地的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 文:罗宇/傅馨 图:杨金妍/郑丽玲/李悦 审核:黄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