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品牌

当前位置: 首 页 >> 党建品牌 >> 党建品牌 >> 正文

绵阳师范学院党建工作品牌—同心化人

同心化人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


学校1977年设立化学科,1985年改名为化学系,2003年设立化学与化学工程系,2008年设立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1981年化学党支部成立,2003年设立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党总支,2008年设立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总支,2021年设立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委和纪委。现设有师生党支部各三个,党员55人。近年来,学院党员干部以党建为引领,艰苦奋斗,勇毅前行,用行动践行初心使命,用实干诠释责任担当,培育创建“同心化人”党建工作品牌。

一、品牌内涵

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党建工作以立德树人为圆心,党员干部以文化育人为半径,齐心协力,推进学院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建功新时代,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形成党建+阵地、主题、基点、典型共同化人的育人闭环,探索形成“同心化人”党建工作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以立德树人为圆心,对标争先,践行初心使命

学院党委通过红色场馆阵地文化教育人、影响人,在精神、灵魂上塑造人,形成育人化人的共同理想、共同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依托丰富的红色场馆教育资源,定期安排时间,组织师生党员走进红色阵地,在红色基因的鲜活场景中,学习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深刻理解先辈们崇高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卓越的知识才华、逗硬的作风纪律、出色的责任担当,形成育人化人的共同核心。 依托教室、实验室、学生公寓阵地,在党建导航、党内生活、扎实工作、勤奋学习等方面激发学习动力,开展对标争先、示范创建活动,做到党建工作自上而下、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传播党建之声,让党的声音传播到每个学生的神经末梢,形成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依托乡村社区阵地,开展党员到社区“双报到”和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师生党员积极融入社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中心思想,传薪初心使命,让党旗在乡村社区一线高高飘扬。

(二)明确化人共同主题,三全育人,促进全员发展

学院党委针对不同时间、不同阶段、不同的教育内容,把党史、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法制、国防、形势政策、感恩、养成、安全、心理健康、就业创业、体育、劳动、美育、第二课堂等作为重要内容,明确化人共同主题。从党风云激荡的历史中、开创和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长期实践中,深化大学生对党的信赖,坚定对党的信念。让大学生在学史中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政治领悟、政治执行的能力,激发大学生胸怀新中国、奋斗新时代的热情,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开展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综合素质提高,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三)以四大抓手为基点,分类培养,学生成长成才

学院按照教育部提出的强师计划,在每个年级中选拔一定数量师范专业学生建立卓越教师班,突出卓越教师培养目标导向,突出教师教育功能,开展教师语言、板书设计、信息技术、文化修养、服饰礼仪、教研教改、师范技能、社会实践、班级管理、美育培养,给师范专业所有大学生做出示范,促进师范专业大学生整体发展,有效提高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师教育能力。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研究生培养教育的重要指示,着力助推学生考研,培养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从学生大一开始,进行考研励志教育,定期开展考研主题班会、指导会,鼓励学生立志考研;引导大二学生选择考研方向,邀请名校名师与学生面对面培训指导;帮助大三学生确定考研方向,积极备战迎考;促成大四学生考研实效,开展复试调剂指导、考研经验交流暨表彰活动。通过考研励志讲座、考研意向调研、考研动员大会、考研志愿指导、名校名师指导、考研对口交流、考研经验交流、考研校友报告、考研校友研讨、考研课程指导、考研关爱行动、考研誓师大会、考研复试指导、考研表彰大会、考研成果展览等系列活动,学生考研成功上岸,考研成效成特色亮点。

学院选拔大学生到其他高水平大学参加学术交流、夏/冬令营、专业知识学习等,拓展大学生学习空间,感受不同高校的文化生活、文化视野、学术思想,交换培养受到学生及其家长青睐。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重要指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青年学生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创业的有生力量。”不断探索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拓展学生学术视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例如:定期举行高校专家学术讲座、教师博士论坛、企业高管论坛、优秀校友报告、学生学术午会、学生成才论坛、创新创业讲座等。

通过卓越教师计划、促进考研、交换学习、创新创业四大抓手,分类培养,大学生不断成长成才。

(四)开展典型教育活动,示范引领,榜样层出不断

学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高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的明确要求:“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以国内外、校内外、院内外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师生故事、榜样师生、校友典型开展集体、个人典型教育,开展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对标争先活动,树立师生学习典范,促进先进集体和个人不断涌现。

三、工作成效

目前,学院党委获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高校党组织“对标争先”标杆院系培育单位、“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单位、优秀支部工作法,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5次,党组织书记先进个人10人(省级3人),形成学院“党建+四大文化育人”模式。2017-2022年学生获省级以上:竞赛奖75人,创新创业奖19人,其他个人奖121人,党员平均占比40.33%;研究生录取293人,全校理科第一;平均就业率91.75%。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同心化人”党建工作品牌,形成三个共同认识:一是突出党在高等教育中的领导地位,回答了“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二是突出三全育人,综合培养人才,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三是突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目标,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


案例一

开展“四个一”红色教育活动

针对学生党员思想上入党迟缓问题,为传承红色基因,支部结合学校构建的以四川省民间文化研究中心、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地震纪念馆为载体的场馆教育模式,依托绵阳本地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四个一”红色教育活动,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党员党性教育,让红色教育“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一、查阅一个红色人物

为促使党员对红色场馆及其红色人物事件有更深入的了解,支部在开展红色场馆活动前两周布置任务,分批安排学生党员通过图书、报纸、网络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查阅红色场馆涉及的历史事件,了解红色人物,熟悉他们的英雄事迹,先进行自我教育,为活动开展做足“功课”。近五年来,学生党员先后走访王右木纪念馆、“两弹一星”纪念馆、地震纪念馆等场馆,查阅100余位红色人物,达到了丰富红色知识,坚定理想信念的效果。

二、讲述一个红色故事

学生党员在查阅史料基础上,结合红色场馆图片影像、遗迹遗物,现场讲述红色场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学生党员既是红色场馆的参观学习者,又是红色故事的讲述者,党性得到进一步锻炼,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撰写一篇红色感悟

红色场馆参观后,学生党员根据现场体验,结合红色人物事迹,积极撰写感悟心得,通过易班平台、大学生通讯社投稿发表,支部组织编辑红色场馆教育系列画册。

四、开展一次红色主题班会

为延伸红色场馆教育学习效果,传播红色基因和理念,组织召开红色教育主题班会,党员以演讲、小视频、情景剧等形式讲述红色故事、分享红色感悟,其他同学在感悟中接受教育。

“四个一”红色教育活动,解决了学生党员思想上入党迟缓的问题,拓展了红色场馆教育的时间、空间和功能,找到了高校学生党员红色场馆教育有效途径,改变了学生党员被动接受红色教育的思维,在切实增强学生党员党性锻炼方面取得了实效。


案例二

“431”做法

针对学生空手进教室、坐后排、创新意识弱等问题,学院实行“四有三制一树立”的“431”做法,通过背书包进课堂“四有”(有部署、有带头、有检查、有考核),学习成长“三制”(团队制、项目制、导师制),树立一批学生学习的先进典型,建立争创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形成教学相长、良性互动的生动局面。

一、背书包进课堂“四有”

有部署。学院把“背书包进课堂”“课堂学习坐前排”作为加强学风建设,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的重要抓手,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广泛发动全院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努力营造“教室聚精会神忙学习”的育人氛围。

有带头。学生党员坚持以身作则,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严格执行“背书包进课堂、坐前排”要求,示范带动全院学生严肃教学纪律,树立严谨、端正的学习态度。

有检查。学院团总支设立文明素质督导部,联合学生党支部,每周采取时间定期或不定期相结合、对象随机抽查的形式,对各班落实“背书包进课堂、坐前排”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结果面向全院公布。

有考核。学生党员“背书包进课堂、坐前排”落实情况纳入党员年度考核,各班落实情况纳入年度考评,对不达标的党员个人和班级面向全院通报批评。

二、学习成长“三制”

团队制。学院定期举办成长成才、创新创业、考研交流论坛,为学习困难、创新创业、考研的学生群体提供定制化的交流平台。组建多个学生党员帮扶团队,针对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学生开展学业帮扶、生涯指导、学习帮助等结对帮扶。通过“一对一”朋辈结对帮扶,帮助被帮扶学生分析困难、查找原因,分享学习经验、提供学习方法建议等,助力被帮扶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立自强、乐于奋斗、挑战自我、敢于创新。近年来,学院学生党员结对帮扶28名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成功升学或就业。团队制的落实有效促进了学习风气好转,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项目制。以创新创业、科研项目为抓手,以学生党支部为载体,学生党员带头负责项目,带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形成梯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科研实验等活动,近五年来,学院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奖人数逐年上升,获奖学生中党员占比接近40%;参加创新创业项目获省级以上奖励的学生中,党员占比超过30%。“会说话的实验室”已办成面向全校学生的“一院一品”竞赛活动。

导师制。党员教师带头,建立了课前指导学生预习、课中传授学生知识、课后辅导学生作业和答疑解惑的全过程育人机制。本科生导师以创新创业项目和专业技能竞赛为基础,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参与各类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实验操作,开发创新性设计实验,有效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操能力。

三、先进典型“一树立”

树立一批学生学习的先进典型。学院利用网站、展板、画册等推送考研学生、交换生、优秀毕业生、卓越教师风采,将品学兼优的学生党员亮出来,让榜样党员走上学生成才、创新创业等论坛,分享经验,以榜样的力量鼓舞人,以标杆的作用带动人。选取学校、学院学生党员的先进典型事例,编印出版《成长阶梯》一书,供学生学习借鉴。

“四有三制一树立”做法落实以来,学生党员100%带头背书包进课堂进教室,学生背书包跟着上,学生党员踊跃坐前排,坐后排“不能想”“不敢想”,通过走进教室实验室,形成了优良学风。


案例三

推行“123”党建进公寓做法

党建进学生公寓,对有效提升党建工作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打通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支部紧紧围绕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针对公寓学生思想活跃、习惯散漫、问题易暴露等问题,推行“一站两抓三突出”,做实党建进公寓,传递关怀温暖。

一是立足学生公寓,建好一个阵地。制定《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大学生党建公寓服务站工作方案》,明确服务站目标定位、机构职责及具体工作措施。根据学院寝室楼栋分布,每栋楼建立一个“大学生党建公寓服务分站”,在正式党员中选举产生站长1名、副站长1名。根据学生党员人数、楼层寝室分布情况,划分宿舍责任区,实行“专人专区”,开展思想引领、监督管理、服务同学等活动,形成了“以站为中心、楼层为线、寝室为点”的多维度服务体系。

二是突出示范引领,抓好两支队伍。着力抓好学生党员队伍,开展“党员寝室”“党员示范寝室”“党员床铺”挂牌亮身份活动,方便学生有困难时找党员、找服务点,时刻提醒每位学生党员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着力抓好学生干部队伍,让学生干部紧跟党员,起好积极带头作用。

三是聚焦服务学生,突出三个重点。

突出重要时间节点。在新生入校时间节点,支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大一开始参与新生入学教育,加快大学生八个适应: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适应人际关系的变化、适应学习环境的变化、适应学习课程的变化、适应教学方式的变化、适应学习方式的变化、适应能力训练的变化、适应评价方式的变化,实现准大学生向实质性大学生角色转变;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时间节点,制作专业分流方案,规范专业分流,支部党建工作即时消解大学生填报志愿、转专业的复杂心态和现实强烈要求,实现专业分流顺理成章;在重大节庆时间节点,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弘扬正能量,倡导主旋律;在毕业就业时间节点,抓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落地“六稳六保”政策,保持毕业生就业稳定,平安离校,校园和谐。

突出重点对象。党员及时深入同学中间,摸排特殊群体,了解困难情况,开展谈心谈话,主动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及时反馈,分析研判,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把各种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控制消灭在萌芽状态。如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开展爱心捐助资助活动或帮助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党员带头捐助2.4万余元帮助一名在大学期间父母双亡有两个弟弟(最小的仅有7个月)的女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就业;为感情困惑、思想颓废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成功帮助一名曾经自杀3次的女生顺利完成学业并积极备战考研;为学习基础弱的学生安排党员进行“一对一”辅导,近五年来,学院考研学生由30余人上升到近100人,保持全校理科第一。

突出重大事件。在学校、社会、党和国家有重大事件时,号召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努力争做奉献,如党员带头坚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带头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党员带头组织收看现场直播、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等。

“123”党建进公寓做法的有力推行,将党建工作融入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创新了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拓展了党支部功能,发挥了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公寓逐步成为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阵地、推动大学生文化建设的思想阵地、开拓课外科技实践的创新阵地、帮扶同学促进发展的服务阵地,把党的关怀温暖传递到有需要的学生直至每一个学生。


案例四

志愿服务“五个一”做法

针对大学生党员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规范性不强等问题,引导党员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人民服务思想,以党员“双报到”为抓手,走进乡村社区,实施志愿服务“五个一”做法:制定一个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方案、安排一个指导老师、每一个党员志愿服务到所在社区、每一枚党徽在社区闪耀、假期返校形成一套总结材料。

一、制定一个方案

支部通过发放调查表、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广泛征求学生党员志愿服务意向和所在乡村社区服务需求,根据调研结果和积极倡导志愿服务精神、提升学生党员奉献担当意识的总体要求,制定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方案。在每学期末,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专题动员布置假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

二、安排一个指导老师

支部书记作为指导老师,组织建立党员QQ群和微信群,以线上交流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党员及时到乡镇社区报到和受领任务,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在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收集信息、汇总情况、总结工作。

三、每一个党员服务到所在社区

每位党员同志按照“双报到”要求,及时回到家乡所在社区,介绍自己情况,受领工作任务,列席当地党支部会议,与当地党员同志一起干、结对子,担任安全宣传员、社区清洁员和文化教员等,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关爱留守儿童、开办农民夜校等工作,既宣传学校又了解和建设家乡,在服务乡村振兴中践行人生价值和初心使命。

四、让每一枚党徽在社区闪耀

党员同志佩戴党员徽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不怕吃苦,甘于奉献,自愿申请最艰苦的工作岗位,让每一枚党徽闪耀在社区最需要的地方。如,在疫情防控期间,有的党员同志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维持核酸检测秩序,为社区出入人员验“两码”、测量体温;作为安全宣传员,党员同志每天来回行走5、6公里路,夏季为村民宣讲防洪防灾注意事项,冬季重点引导和监督假期中的中小学学生注意防火、防燃爆等。

五、假期返校形成一套总结材料

为了总结经验,更好地完善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每名党员同志在寒暑假返校之后,形成一套包括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攻略、服务计划书、工作日志、活动新闻、工作总结等综合材料,为学校共青团委获省、市和团中央表彰提供了强力支撑。

通过实施志愿服务“五个一”做法,做到理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志愿服务更加规范有效受欢迎,贴近家乡建设、服务乡村振兴、传薪初心使命的要求得到落实。